跳到主要內容區

慈濟科技大學

:::

【慈濟教育25年】顧及原住民學子 78年設護專

回顧二十多年前,花東地區的原住民部落,多數都為貧困家庭,資源少,小孩念書也不容易,為了顧及原住民學子,證嚴上人在花蓮辦學,民國78年設立慈濟護專,85年開設第一屆原住民專班,還開出了只要學生願意來上學,費用通通全免的條件。我們找了兩位原住民專班生,分別是第一屆和現在就學中,看看在原住民專班生的優惠條件下,他們的人生有沒有不一樣的改變。 

長庚科技大學臨床實習老師 林秀英:「你出了社會工作之後,人與人接觸之後,不管現在對於我的生活態度或是家庭上面,我覺得都影響滿大的,如果沒有加入慈濟這個團體的話,或是進入慈濟這裡念書的話。」 

如果沒有接觸慈濟,林秀英說她從沒想過自己能成為一名護理人員,而她的護理人生得回溯到國中畢業時,報考慈濟護專那一刻開始說起。 

20年前,大部分的原住民家庭,多屬貧困,有些學生國中畢業,沒錢念書,就直接工作,想升學的,必須克服環境,還有經濟因素。 

慈濟技術學院首屆校長 張芙美:「原住民部落就是偏鄉,就學的品質就是比較不好,東部地區很多的原住民少女,在國中還沒有畢業的時候,畢業典禮還沒有參加的時候,就已經被父母親販賣到西部去。」 

民國85年慈濟護專,開設原住民專班,提供東部的原住民學生有更多就學的機會。 

慈濟技術學院首屆校長 張芙美:「專班我們的對象就是全部是原住民,全部原住民,讓原住民和原住民去排,比序就對了。」 

長庚科技大學臨床實習老師 林秀英:「考上了公費,一路又畢業,不用擔心沒有工作,又有吃飯,學雜費都是全部都是學校提供,然後我媽就說,這樣子不如你去,你還可以減輕一個小孩子的經濟壓力,所以就去了。」 

為了減輕家裡經濟負擔,林秀英選擇就讀慈濟護專,成了第一屆原住民專班的學生,但在教育資源缺乏的東部,面對學校的混班制度,論成績,她必須比其他同學努力。 

長庚科技大學臨床實習老師 林秀英:「一般生他的基本知識本來就比我們還要高一點,所以我們在念書的時候,我會覺得很自卑,還是會自卑,就覺得說怎麼都拚不過他們,或是什麼這樣子。」 

慈濟技術學院首屆校長張芙美 張芙美:「因為混在一起的話,很明顯的,因為我們不讓他覺得說他是原住民班,但是課業確實是會比較落後,但是呢都會加強輔導。」 

長庚科技大學臨床實習老師 林秀英:「其實那時候壓力很大的時候,我爸媽也有點後悔,他說怎麼會把我送到這麼辛苦的一個地方,可是事後想想我覺得,還滿感謝我在這裡面的成長,我自己覺得我進去是對的。」 

學校開出學雜費、伙食費用通通全免的條件,也另外免費提供學生上課需要的教科書、制服,包括住宿用的寢具,無非是希望父母同意,允許讓小孩繼續升學。目前就讀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科的謝蓉蓉,就在四年前考進原住民專班。 

慈濟技術學院學生 謝蓉蓉:「學校還有績優獎學金,如果全班的前五名,就可以得到兩萬塊,因為我們家裡比較沒有那麼有錢,所以就拿回去給家裡的人用,這樣子相對來說真的是比較省很多錢,不用再多那麼多的負擔。」 

現今原住民專班的學生畢業後,必須進入校方認定的職場服務,謝蓉蓉則利用課餘時間,前往花蓮慈濟醫院擔任護佐。 

慈濟技術學院學生 謝蓉蓉:「之前弟弟住院的時候,我就看護理人員都很細心的照顧他,我就覺得那以後我一定也可以這樣子照顧我的家人,我們也幾乎實習過了,就想要試試看說,在醫院的環境,不同的角色,那到底工作是怎麼樣。」 

中生代秉持經驗傳承,新生代有追逐夢想的勇氣,與其說是教育脫貧,倒不如說是後山孩子的努力,從花東萌芽,各地茁壯。 

採訪撰稿 呂思萱 
攝影剪輯 簡元吉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