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慈濟科技大學

:::

科技農業 帶動部落經濟共好

慈科大科技農業團隊走訪花蓮縣原住民部落,根據部落特性及固有作物,研究開發各種產品,如面膜、乳液、保健品等,讓農產品不只是填飽肚子而已,還有機會帶動部落經濟發展。而慈濟大學的教授也發起共好社團,透過每周一次的聚會,銷售小農作物,突顯人與大地、人與人之間透過合作能夠走向共好,不管是小農或民眾,都可以是促成綠色循環農業的助力。

花蓮小農 李菡茂:「因為有木啊,然後後面兩個都是草字頭,所以我這輩子註定做農,然後我剛好也是屬羊,所以要種草給自己吃,呵呵。」

身為農場接班人的李菡茂,比起其他剛入門的新手農夫,能更專注在專業的提升。

花蓮小農 李菡茂:「從小就看著父親,那是需要時間去歷練的,我現在是領先他們,但是他們如果很認真做,十年內還是會領先我,所以我還是要比他們更努力這樣。」

要比其他人更努力,27歲的他,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農場,還為自己訂了研究的目標。

花蓮小農 李菡茂:「我想要做溼度溫度,然後還有光照,因為做這些數據分析,以後,因為現在是極端氣候,雖然我這個數據短期看沒甚麼,但是如果長期拉起來的時候,對我以後想季節想要種甚麼東西,我也知道溫室裏面大概有幾度,直接調我的數據出來,那我就可以來做這個方向。」

用科技拉農業一把,慈濟科技大學走進部落,為低迷的傳統產業,開創新的道路。

慈科大農業生醫團隊副教授 耿念慈:「我們不會把外來的東西帶進部落,我們是真的帶著師生一起走進部落,然後發現部落有那些特有的農作物、特有的這些地理環境、特有的這些資源,然後呢,再加以運用開發這樣子,一方面可以用來解決產量過剩的問題,那一方面也可以提升部落的經濟。」

玉里織羅部落的葛鬱金太白粉、瑞穗奇美部落的海金沙防曬乳、秀林佳民部落的山蘇冰淇淋,都是慈科大團隊努力的成果。

慈科大農業生醫團隊副教授 耿念慈:「如果純粹地當農作物在賣的話,這樣子其實經濟收益是有限的,所以我們就想到說利用學校這些現有的這些儀器設備,然後帶著學生善盡一些大學的社會責任,所以開始進行研發。 」

慈濟大學共好社團,則是集合了消費者的力量,希望透過不一樣的消費行動,讓在地小農有順暢的銷售管道。

慈濟大學副教授 邱奕儒:「我們透過我們消費力支持他們,然後鼓勵他們組成,這些小小小小生產者,組成生產合作社,然後藉此提高他們的產能,而生產者合作社跟消費者合作社彼此對接起來,形成一個在地的循環經濟。 」

小農的認真堅持,消費者用行動支持,目的都在守護同一片大地。曾經的青農,等著下一代接手,傳承,才能永續。

花蓮佳豐農場負責人 李家豐:「新進農民你一進來,你就先在有經驗農民,不管你根莖瓜果果樹,你都去待幾個月或一年兩年,你再換農場,等到你有經驗,你再回去做你的農場,那時候你可能,第一個技術比較成熟了,第二個,你也接到客戶,你有客戶你就不用怕 不會啊,我也會休息啊,你不用怕人家學啊,農業喔,你不教出去,那下一代要學什麼?」

大地上的小農,在廣闊的田間,顯得更加渺小,為了理想,步步向前,小農的大地之夢,時常在心中展翅高飛!

瀏覽數: